2月1日,2023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发布。东莞通过“一号文”的形式,突出以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从“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方面,推出20条政策、75项措施,涉及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各项奖补政策资金约15亿元,搭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相关资料图)
锚定新目标,东莞勾勒出全新发展蓝图:力争到2025年底东莞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42%,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比重达到36.5%,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不低于50%,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4%左右。
在一系列举措落地后,东莞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东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重塑产业体系结构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和“魂”,也是东莞在新一轮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底气。
当前,东莞制造业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28万家,工业企业超过20万家,营收超千亿企业3家,超百亿企业24家,构建了“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智能移动终端纳入国家级先进制造集群。
从东莞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仍有提升空间,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的现状待改变,新支柱的培养需加快,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
当前,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东莞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动能加速成长。
在产业立新柱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东莞将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立柱,到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东莞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图谱3.0版本,聚焦产业新风口,累计引进2—3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一产业技术中心、一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支撑体系,到2025年底东莞市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少于2000亿元。
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东莞将从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制造业质量标准品牌,来重塑产业体系结构,增强现有产业核心竞争力。
东莞将大力实施“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2023年重点招引一批投资额30亿元以上项目。其中,将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每条产业链遴选2—3家“链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围绕“链主”企业建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引“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
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东莞将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举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市重大科技项目库”,支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成果转化,2023年认定3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与此同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对标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转型升级,2023年认定不少于20个智能工厂(车间),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牵引带动不少于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转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东莞既要扩大存量,也要寻求增量,东莞要紧紧抓住新行业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通过新兴产业积蓄起新的发展潜能。
以大平台提升承载效能
土地空间是制造业转型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过去,东莞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通过“市镇村组”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快速完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但也导致了建设用地碎片化蔓延,并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据统计,2021年东莞全市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75平方米的地块占比超过90%。
如果说早年东莞的发展模式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造烟囱”,现如今随着对于城市发展和平台承载效能的认知不断升级,东莞前所未有地意识到“造平台”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东莞土地空间资源紧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东莞的空间规划思路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通过统筹配置好全域乡村空间资源要素,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承载空间,成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为实现大平台承载效能的提升,《若干措施》提出,东莞将攻坚拓展连片产业空间,坚持将70%以上用地指标用于产业项目,推动用地规模向东莞市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以大平台提升承载效能,充分发挥产业空间综合效益。
在拓新增方面,东莞计划在2023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300亩以上连片土地不少于3片。东莞将创新产业项目全链条服务机制,2023年东莞全市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增产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比例达到30%。试点产业项目竣工后设置 2—3年的 “服务续航期”。
另外,东莞将扩大低成本空间统筹供给,鼓励镇街(园区)利用“三旧”用地、闲置用地、新增用地等统筹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安置房,2023年打造不少于 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低成本产业空间。
在优存量方面,东莞现有大量的镇村工业园作为存量低效空间,是拓宽产业空间的另一重要选项。《若干措施》提出,东莞将推进镇村工业园整治改造,2023年启动不少于 10个园区升级改造。各镇街(园区)谋划至少 1个500亩以上“工改工”片区。
在此期间,东莞将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实施 “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计划,运用差别化财政专项资金资助政策。
“当前增量土地利用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推动存量空间的二次开发,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林江建议,下一步东莞要强化市级统筹土地收储,进一步用好用活“三旧”改造等政策,发挥资本对于土地资源价值的撬动和放大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提升东莞土地质量,从而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东莞。
全方位为企业纾困解难
过去一年来,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频发等多重挑战下,不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对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城市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对东莞的中小微工业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当前,在经济复苏大环境下,东莞正全力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小气候。
新年开局,东莞已投入2.4亿元支持企业春节前后稳工促产,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正进一步推动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从培育壮大制造业企业,帮助企业抢订单、降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多个层面,全方位赋能制造业企业“纾困解难”。
《若干措施》提出,在培育壮大制造业企业方面,东莞将以大企业赋能产业生态,支持“链主”企业领航发展,制造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制造业企业“个转企、分转子、小升规”,优化制造业企业发展梯队。
东莞将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每条产业链遴选2—3家“链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推广“整链授信”模式,推动“链主”企业为上下游企业增信。支持“链主”企业参与新型产业用地(M0)、“工改M1”等项目开发建设。
支持东莞制造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2023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和过会企业10家以上,实现上市企业总市值超过5000亿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联合申请产业用地,到2023年底东莞市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不少于1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2000家,累计培育认定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0家以上。2023年底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9500家,瞪羚企业培育库规模达到400家。
在抢订单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东莞将支持制造业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对规上工业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宣传推介会、订货会、经销商大会等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在降成本方面,东莞将帮助制造业企业稳生产降成本,对承租东莞国有物业的市场主体,给予3个月租金减免,引导集体物业、社会物业允许承租市场主体缓缴3个月租金并免收滞纳金。力争2023年全市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300亿元。
关键词: 产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