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乘坐高铁出行已成为大众日常出行方式。当列车时速飙升至300km时,是什么承载了高铁的“追风”速度,保证了平稳运行?犹如“底座”般的高铁轨道板是关键。
(资料图片)
位于临朐县五井工业园内的山东高速CRTSIII型高铁轨道板智能工厂,从外观看并无什么不同,走进后发现这里没有传统设备工厂那么“震耳欲聋”,工人也寥寥无几。一块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应用于高铁无砟轨道的高铁轨道板正经历多道工序生产成型,“走向”高铁线。虽是几吨重的“大家伙”,但在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上却显得有条不紊,“步伐轻盈”。自我省主导投资建设高铁以来,“山东高铁”上应用的所有轨道板全部来自这里。
2015年,山东高速铁建装备有限公司从零开启高铁轨道板生产业务,保障省内高铁建设供应。不过几年时间,已发展为行业龙头,先后建成工厂式CRTSIII型高铁轨道板场和智能化工厂,技术、规模、产量等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然而时间倒推15年,这却是一家连年亏损,面临倒闭的“老厂”,“逆袭”的背后有何缘由,记者走进“板厂”进行了蹲点调查。
鲁造鲁用
在山东高速铁建装备有限公司企业展厅,记录了一家“县办企业”的涅槃重生。
1994年,临朐轨枕厂建成投产,在服务完当时临朐附近铁路线建设后,因技术、产品等没有紧跟行业发展,效益逐年下滑,2008年并入山东高速集团时,工厂濒临被吊销生产资质。闭塞、图安稳带给企业的就是“灭顶之灾”。
山东高速铁建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兴启是第一批轨枕人,对于企业创新产品的滞后记忆犹新。
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RTSIII型高铁轨道板性能已优于国外制造的型、型,处于扩大生产、拓展市场的关键时期。“了解到山东即将开建济青高铁,市场广阔后,我们有一种‘鲁造鲁用’的贡献情怀,几乎没犹豫就决定入局”,黄兴启说那时几乎是压上了“全部身家”高标准建设生产线。
从“临朐轨枕厂”转型“临朐板场”,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技术、市场等支持。黄兴启回忆,此时企业作了另一个大胆决定,利用国企混改机会,通过与技术单位进行股权合作,快速切入行业。记者在厂区内看到,“齐鲁第一板”被放置在明显处,这是山东省内生产的第一块轨道板,也是企业“新生”的标志。
随后的几年里,秉持要做就做最好的生产线理念,“老厂”的老人新人们都燃起了实干热情,珍视第二次发展机会。“轨道板初产时,因无经验,生产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大家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黄兴启说,为了保障当时济青高铁轨道板的用量,厂区一下子就上了三条生产线,职工们日夜顶在现场,盯在工厂,确保产品能够如期交付。
从产出第一块轨道板至今,铁建装备公司已建成国内技术最成熟、生产规模最大的轨道板生产基地,已先后为我省济青、鲁南、济郑、莱荣、潍烟等高铁建设项目供应轨道板45万余块,高铁铺设里程超2500公里,为助力“轨道上的山东”和全国高铁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成为“生命线”
行走在临朐板场,记者看到“创新”是贴在墙上的高频词,是研发团队说的高频语,一番了解后会发现,创新是连接四个厂房,三种不同生产模式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转型后能“活下来”并且“活得久”的关键。
走入固定台座法T1生产车间,面积大、工人多、生产区固定是记者的直观感受。山东高速铁建装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廉栋介绍,作为“初代生产线”,台座法应用比较普遍,需要在一固定台座内,完成模具安装、浇筑成型、蒸汽养护等所有工序。“生产过程不循环、不流动,制约了生产效益也耗费人力。”发现产能跟不上订单后,研发团队即刻开始CRTSIII型轨道板流水线研发。
“集体从画图开始学,从最基础的机械设计入手练习。”廉栋回忆,在反复核对数万份设计文件,通过仿真和试验改进了6项核心技术后,团队才终于成功研发流水线的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记者在流水线车间看到,作业工序在生产轨道上依次排开,在不同工位同时展开工作的生产方式,生产能力达到每10分钟一块轨道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业人员减少50%,生产效率提高25%,新车间带来的效益让公司的效能升至全行业第一,然而就在流水线还没“转热乎”的时候,公司开始了智能工厂的筹建。
“让生产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智能化、无人化,是为了提高产量,也是为了带动全行业高铁轨道板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迭代,让中国高铁的设备同样走在世界前列。”更高的追求赋予了团队持续创新的动力,一次次推倒重建后智能工厂才有了轮廓,为了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研发团队要在既有车间的工位进行整体试验,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试验一般都在换班和夜间进行。“寒风凛冽的冬夜,研发人员趴在机器上观测试验数据、趴在办公桌上挑灯研究资料”,终于经过600多个日夜,200余次整体试验,在持续攻克16项核心技术后,2022年6月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式建成,成为全国首个。如今高铁轨道板智能工厂最高日产量可达150块,创造了轨道板工厂化生产的最高纪录。
“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处处皆可创新”。廉栋说,在工厂车间搞创新的门槛并不高,人人参与,在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上集聚合力,是山东造“高铁底座”全国领先的制胜法宝。
忧患立业
几天的蹲点采访中,“这个活干完了怎么办?”这一问题反复出现。
打开计划表,廉栋说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年后,“这几年就算躺着也不愁”。再看山东的高铁规划,“十四五”期间高铁营业及在建里程将达4400公里,仅今年就要推进6个项目,开工2个项目,怎么盘算“活”都不少。
带着“中国技术”走向世界,是公司正在谋划的发展“长久之计”。瞄准东南亚、非洲等铁路发展中国家,铁建装备公司正在积极酝酿如何“走出去”。“一是卖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另一种是通过与当地合作把工厂建到国外”,黄兴启说,自己目前正在加紧熟悉当地的法律、环保、劳动等各项制度,接下来将依托山东高速集团旗下相关国际公司通过产业协同,进军海外。
即便已经建成国内最为先进的轨道板生产工厂,廉栋说他们的创新仍在继续。“钢筋笼的捆扎环节很快也能做到无人化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一部分人工,我们的工厂还可以做得更加绿色环保一些。”参观工厂的过程中,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也在梳理下一步的革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轨道板业务发展正盛,铁建装备公司已开始全产业链布局。“你看那一片厂区,是我们近期建立的化工版块生产线,目前主要做产业链上的一些混凝土外加剂制品,未来要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顺着廉栋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化工厂区已具备规模。早在2020年,为延伸主业产业链,铁建装备公司出资另成立交通装备公司,依托铁路混凝土制造的经验优势,从事高速公路、民用建筑等行业混凝土制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而化工版块则是近几年企业沿产业链向上探索的“原材料”领域。
蹲点采访中的几天里,记者偶然听到附近村民说起这家“老厂”,没人想到当年“接近倒闭”的工厂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并源源不断地生产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高铁底座”。几乎隔几天这里就会迎来一批省外观摩团,大家在学习生产技术的同时,也感叹着一家山东“老厂”的蝶变重生。(常青王思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