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某坐拥800多万粉丝的汽车大V,因在轿车车顶上违法驮自行车,被交警处理。对此,当事人表示“认罚认错,以后也不会这样做了”。然而,这位车评人先违章、再认罚的举动,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回回都是在微博上先晒出违章行为,再表示自己不懂相关规定,如果警察找来就“诚恳”认错,权当给粉丝进行“普法”。但有不少人并不买账,在评论区直言这就是在“恰流量”。
是真心普法,还是流量闹剧?仅凭一面之词或许不好分别,但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车评界的顶流,有些行为规范是有共识和底线的。如今,汽车已成为居民重要的消费品,许多人也习惯在网上看一些懂车爱车之人的观点作为参考,车评人群体应运而生。可以说,一些车评人能够成为百万粉丝的网红,背后依托的是关注者对于其“专业性”的期待,反过来车评人发微博、做节目,以专业理性的视角点评汽车,也是在回应粉丝的期待。那么具体到与汽车相关的交通法规上,车评人应该做的,显然是运用自己的专业性去释法普法,避免自己出现违章行为,做好示范,而不是每每先违章再道歉,先造成不良影响再试图进行“洗白”,甚至还在评论里撒泼“满街都有人在干的事,唯独我干就不行呗”。
常言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靠流量吃饭的网红来说,影响力越大,端正自己言行的责任感就应越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网红的操作着实难言正面。
心理学中有个“尖叫效应”:在满是人群的街道中,如果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尖叫,往往能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网络时代,红起来容易,一直红却很难。为持续吸引观众,部分网红开始铤而走险“尖叫”,或是通过夸张的言行迎合“审丑心态”,或是打法律擦边球哗众取宠。有糟蹋粮食搞“吃播”的,有刑满释放大谈犯罪史的,有违章后对着警察大谈直播带货和发展下线发家史的,包括这位汽车大V,其最早的出圈名号也是来源于非法飙车被抓。由此可见,对于某些网红,如果轻微违法所获得的处罚难以形成痛感,就会让处罚本身被捆绑成炒作的一部分,示范效应极其恶劣。
作为网红,粉丝量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就影响力而言已属公众人物,根本就不是什么“普通人”。那么公众对其的行为要求,就不能仅是“不违法”或“不严重违法”这么低。如何建立道德防线,防止其对公众产生错误的示范?作为网红生存的“土壤”,平台首先应当“守土有责”。只有强化网络内容审核监管力量,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的网红,实现惩戒一起、警醒一片,才能让那些投机者彻底打消出臭名的念头。
同时,我们期待法治之拳密度和力度更大一些,明规立矩把不文明行为扼杀在前头。网络世界虽然虚拟,治理举措不能虚无,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