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自首演以来,好评不断,创下6年75座城市497场巡演的纪录。
这是一部记录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1993年6月,作家陈忠实用50余万字长篇小说《白鹿原》将关中大地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小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和舞台作品,人们以种种形式探究自己心中那片“原”。首演于2015年的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曾被陈忠实“盖章”为最满意版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集合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孟冰执笔、胡宗琪执导的《白鹿原》即将再度来沪,9月23日、24日将在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三场,上海观众将有机会再次欣赏这部文学名著改编剧作的魅力。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即将再度来沪
从文学到剧场的成功改编
此次来沪的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以白嘉轩“巧取风水地”开篇,几经波折,用倾倒的“仁义白鹿村”牌匾作结。
《白鹿原》剧照 摄影:王徐峰
如何将具有线性叙事特点的小说改编为具有戏剧性的话剧并将其在舞台上呈现?从小说到话剧,《白鹿原》延续了原有的故事主线,以黄土高原上白、鹿两个宗族势力的变迁,展现中国社会饱经风霜的历史图景。
《白鹿原》剧照 摄影:王徐峰
编剧孟冰曾表示,该剧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作品,所做的案头“功课”,厚度超过原著10倍。故事的结构要忠于原著,矛盾冲突必须更具张力,改编的难度在于要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浓缩50余万字的原著。
在舞台呈现方式上,话剧《白鹿原》不同于一般舞台作品的起、承、转、合,一幕急、一幕缓,而是将多个戏剧性环节集中到一起,再依次排布。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一一呈现。
《白鹿原》剧照 摄影:王徐峰
胡宗琪认为:“我们需要呈现的是在白鹿原上不同力量间的对抗,情欲对抗宗法、个人挣扎对抗时代命运。作品既要刺激观众的感官,更要击中他们的灵魂。我们要让白鹿原上的典型人物在舞台上重生,让他们之间的对比与对抗去震撼观众。”
《白鹿原》剧照 摄影:王徐峰
方言老腔歌队凸显关中风情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中,满台陕西话成为让原作充分展示魅力的土壤,拉近观众与故事发生地的距离。舞美设计则融入时代、地域、民俗诸多元素,浸透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不论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随剧情推进,台上布景随时移动,远近高低随意组合,也为剧情变换争取了更多时间。
《白鹿原》舞台布景 摄影:王徐峰
“歌队”的运用是舞台上的一大亮点,凸显千姿百态的陕西关中村民形象。村民们穿着风格统一的陕西着装,说着陕西方言,唱着带有陕西特色的老腔,陕北风情在舞台上得到更丰富的呈现。排列有序、对称有致、唱和有律的“歌队”为舞台增添韵律感,凸显歌队之“歌”性的同时,刻画了村民的集体性。这些群众演员在参与戏剧进行的同时,还会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述事件,启发观众对原著、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白鹿原》剧照 摄影:王徐峰
全剧之“歌”仿佛一支指挥棒,不露声色地烘托着人物命运、角色内心、情节走向。尤其是老腔的使用,以内敛哀婉之调,为剧情进入高潮完成“临门一脚”。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关键词: